什麼是克美素(Chlormequat)? 什麼情況會使用?
克美素是一種生長調節劑,在農業部的「農藥推薦用藥指南」中被列為適用於菊花和葡萄的推薦農藥。對於葡萄,農業部建議在萌芽期施用,不會在果實中留下殘留物,因此台灣的農藥殘留法規中並無規定葡萄的殘留容許量。相反,農業部建議菊花在定植後施用克美素,故台灣的農藥殘留法規中規定了菊花的殘留容許量。
克美素的殘留容許標準
國外對克美素也有殘留容許標準,例如,日本麥麩的殘留容許標準為26ppm,美國規定了燕麥的殘留容許標準為40ppm、麥的殘留容許標準為3ppm。歐盟對於克美素的殘留容許標準更為全面。因此,台灣也制定了菊花、大麥、小麥、黑麥、油菜籽和棉籽的殘留容許標準;而其餘作物是不得檢出。
克美素於台灣的殘留容許標準可以透過「TFDA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整合查詢服務」網站中的整合查詢服務中查詢,路徑為首頁>整合查詢服務>食品>食品法規查詢>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
需注意的是,農藥殘留容許標準為正面表列,僅有列出的作物有容許量,以克美素為例,僅有菊花、大麥、小麥(含黑小麥)、油菜籽、棉仔、黑麥。
克美素的檢驗方法
克美素的檢測方法與農藥殘留的410項(方法五)檢測方法不同。克美素採用的是衛福部建議方法(方法六),而農藥殘留410項的檢測則採用公告方法。
由於農藥屬性不同,兩種檢測方法中萃取粉劑、萃取液、淨化試劑也不同,克美素等31種農藥無法併於410項農藥中一起執行。若要確認克美素的殘留量,必須採用衛福部建議方法(方法六)執行。
上述提到的建議方法(方法六)或稱31項農藥檢驗(其中包含檢測克美素),全名為「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 – 多重殘留分析方法(六)」(TFDAP0007.04)。此檢驗方法適用於蔬果類、穀類、乾豆類、茶類、香辛植物及其他草本植物等食品,檢驗包含克美素(Chlormequat)在內共31項農藥如下:
- Bioresmethrin
- 克美素 Chlormequat
- 賽滅淨 Cyromazine
- 達滅淨 Diclomezine
- 多寧 Dodine
- 亞速隆 Ethoxysulfuron
- Fluoroimide
- Imazapic
- 依滅草 Imazapyr
- 依速隆 Imazosulfuron
- Mesotrione
- 美速隆 Metazosulfuron
- 鈉得爛 Naptalam
- 歐索林酸 Oxolinic acid
- Oxpoconazole
- 快克草 Quinclorac
- 克枯爛 Tecloftalam
- 硫賜安 Thiocyclam
- Trinexapac-ethyl
- 二、 四地 2,4D
- 亞喜芬 Acifluorfen
- Bicyclopyrone
- Dicamba
- Dichlorprop
- 達諾殺 Dinoseb
- 氟氯比 Fluroxypyr
- 氟硫滅 Flusulfamide
- 勃激素A3 Gibberellic acid
- MCPA
- 加撲草 MCPB
- 三氯比 Triclopyr
克美素殘留在食品中的風險
克美素超標的食品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風險。近年陸續有報導指出克美素可能對人體生殖功能造成負面影響,2024年初甫發表於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&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期刊的A pilot study of chlormequat in food and urine from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17 to 2023文章中指出,克美素殘留於人體中的濃度於2023後正快速提高中,顯示消費者對克美素的接觸風險正在增加。
克美素近年陸續被大量應用於種植作物、提高作物經濟價值,但同時廠商也需要把關克美素的殘留,為消費者做好把關。
克美素超標之高風險食品
近期衛生局於公布抽驗辣椒粉產品的結果中發現有克美素超標殘留,回顧2023年的抽驗結果,白木耳同樣是較常被發現克美素超標的產品之一,葡萄也曾上榜。
而曾於食品進口前於邊境遭到查驗不合格的產品包含:花椒、葡萄、辣椒粉、青椒粉、青仁黑豆、猴頭菇、青花菜、普洱茶茶粉、馬蹄丁、花椰菜、白木耳、小米蔥、荸薺、大白菜、芋頭、薑黃塊、桑黃粉、番茄、南瓜、燕麥、榴槤、蛹蟲草、北蟲草、佛手,其中菇類與辣椒粉為最大宗。
國外則以燕麥與燕麥相關產品最常被檢出克美素超標,美國於2019後允許大麥、小麥、小黑麥、燕麥種植時使用克美素,因此可預期相關產品的克美素殘留量也許將年年升高。
克美素檢驗時間
一般情況為7個工作日,若有急件需求可另行討論。
關於克美素之檢驗若有更多問題,請隨時與我們聯繫。
參考資料
A pilot study of chlormequat in food and urine from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17 to 2023
EWG finds little-known toxic chemical in four out of five people tes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