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的新聞炒得沸沸揚揚,最受爭議的氟派瑞最終是決定暫緩實施了。
農藥管理的部分依據權責,簡單的說還在田裡的時候歸農委會管,到了市場上歸衛福部管,因此每次農藥相關議題法令,農委會與衛福部需要共同協商討論,依照權責劃分管理,在生產面與產品端進行磨合。
農藥到底怎麼驗?
目前宣稱有進行農藥檢驗時,有兩種主流檢驗方法:
(1) 一種是農試所開發技轉的農藥快篩方法,稱為生化法,並依此推行綠盾標章;
(2) 另一種則是衛福部訂定的農藥殘留檢驗方法,為化學法,也是這次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的檢驗方式。
兩個方法當然各有其優缺點,但若要符合法令規範,必須依照衛福部公告的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來進行檢驗與結果判斷。
而我國現行法規是以多重農藥殘留310項+二硫代胺基甲酸鹽共311項為基準,利用質譜儀的強大分析能力可以檢驗出310項農藥個別的殘留濃度,方法定量極限從0.001至0.5 ppm,極為靈敏,樣品檢出值與殘留容許量對照便可得知是否超標違規。
化學法 vs 生化法
化學法的方式符合法規,但成本高,時間長。
相對的生化法,就是成本低,時間短,但目前只能檢驗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鹽這兩類型的農藥。
利用乙醯膽鹼脂酶的抑制率來推算風險,無法得知是何種藥劑及其殘留濃度,其他類型的農藥也無能為力。
目前在果菜市場、團膳業者、以及量販店廣為使用,做為現場快速的風險管控使用,決定是否允收這批產品,大家要好好分辨兩種方法的差異。
農藥殘留量修正
在農業生產、植物保護的需求上,開放新的農藥以及與時俱進的修正殘留容許量都是必要的,官方管理需要努力讓法規與國際接軌。
以科學數據評估在地情況,執法從嚴,消費者本身也要加強食農教育,不需要聽到農藥就是毒蛇猛獸,劑量決定毒性,不輕易隨媒體的報導而起舞,希望可讓販賣食安恐慌的情況逐漸改善。
延伸閱讀
農藥殘毒快速檢驗全球資訊網 (點此連結)
農藥萬惡?如何合理檢視農藥管理? (點此連結)